甘肃电投八盘峡发电站作为区域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,站内电动巡检车、起重设备等电动工具数量众多,充电需求集中且时段性明显,传统充电模式常出现电力负荷波动过大的问题。为此,该发电站引入充电负荷智能调控系统,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与稳定供应。
一、项目背景与核心需求
1.1 发电站充电现状痛点
发电站日常运营中,电动设备多在工作间隙集中充电,易导致短时间内电力负荷骤增,不仅影响站内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,还存在因过载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,传统人工调控方式效率低且精准度不足。
1.2 核心解决目标
针对上述问题,项目旨在通过智能调控系统,实现对充电负荷的实时监测、动态分配与自动调节,确保充电过程不影响发电站主系统运行,同时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,降低能源损耗。
二、系统架构与核心功能
2.1 多层级系统架构
该系统采用 “终端采集 - 边缘计算 - 云端管理” 的三层架构,终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收集各充电桩的电流、电压、充电进度等数据;边缘计算节点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,快速响应本地调控需求;云端管理平台则进行全局数据分析与策略优化。
2.2 关键功能实现
系统具备负荷预测功能,通过分析历史充电数据与设备使用规律,提前预判未来时段的充电负荷;在此基础上,自动制定充电优先级,对非紧急充电设备进行错峰调度,优先保障重要设备的能源供应,实现负荷的动态平衡。
三、实施过程与技术亮点
3.1 分阶段部署实施
项目分三个阶段推进:首先完成站内充电桩与传感器的改造升级,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;接着搭建边缘计算节点与云端平台,实现数据传输与初步分析;最后进行系统调试与策略优化,通过模拟测试验证调控效果后正式投入使用。
3.2 突出技术优势
系统采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,能不断优化负荷预测模型,提高调控精准度;同时支持与发电站原有电力监控系统无缝对接,实现数据互通与协同管理,无需对现有电力架构进行大规模改造,降低了实施成本。
四、应用成效与经验总结
系统运行后,甘肃电投八盘峡发电站的充电高峰期电力负荷波动幅度降低了 40% 以上,未再发生因充电过载导致的设备停机问题;电力资源利用率提升约 15%,年均节约电费支出十余万元,同时延长了电动设备电池的使用寿命。